
前言
哎,大伙儿都在找呢,说徐海东,徐海东大哥到底来了没啊?
1969年的某一天,北京城里热闹非凡,中共九大的脚步近了。会议还没正式开始,已经七十多岁的毛主席,就像一位慈祥又威严的老家长,缓缓地环视着整个会场,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询问。
“主席,我这不就来了嘛!”徐海东一听毛主席正找着自己呢,立马挺身站起,嗓门儿一敞,响亮地应了声。
就算身子骨已经被病痛折磨得不行,他还是硬撑着,一步一步挪到了会场。毛主席一瞅见徐海东来了,脸上立马乐开了花,赶忙招手让他坐下歇歇。
会议前夕,毛主席特地找到了周总理,一脸认真地交代:“老周啊,你得记住,徐海东要是没到,这会议咱们就先别急着开。”
说起来,毛主席为啥会给出这样的吩咐呢?
“虎将”徐海东:从战士到元帅,英雄的一生
在开国大将的璀璨群星中,徐海东大将仿佛一颗别具特色的星辰。从1940年1月起,他便开始了一段养病的悠长岁月,也因此,抗战的烽火与解放战争的硝烟,他都只能在旁默默注视。但即便这样,到了大授衔的那一刻,徐海东的名字,依然紧紧跟在粟裕之后,稳稳当当地坐在了十大将的第二把交椅上。这事儿啊,还得说回毛主席的一句话:“徐海东,大将里得有他的一席之地,而且,就得排在第二位。”
徐海东,打小家里头就没啥钱。到了1925年,他一心向党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还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了革命的大潮里头。战场上,他可真是个猛将,每次都冲在最前头,立下的战功多得数不清,大伙儿都叫他“虎将”。他那出色的军事头脑,连毛主席都夸了好几次,说他是难得的将才。
在革命的风起云涌中,徐海东犹如一颗璀璨的战星,早早地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。想当年,北伐战争的烽火连天,黄麻起义的枪声震耳,他都是那冲锋在前的勇士。无数次,他带着寥寥数兵,却如同猛虎下山,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,一败涂地。就这样,他为我们的队伍一点点积攒起了战略上的优势,那些辉煌的战功,至今仍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。
在红军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里,他带着红25军,就像一把锋利的刀,在鄂东北砍出一条路,一路勇往直前,奔向了陕南。一到那儿,他们就忙开了,忙着发动老百姓,忙着建根据地,忙着成立革命政府。渐渐地,红25军的队伍壮大了,人数涨到了3700多。紧接着,他们翻过了终南山,那股子冲劲儿,直让西安城都感到了压力。
听说中央红军要往北边去的消息,徐海东心里头一合计,立马带着红25军的兄弟们,决定往西边进发。这一路风尘仆仆,他们终于踏上了陕北的土地,成了第一波到这儿的长征队伍。没过多久,就和刘志丹带着的红26、27军碰头了,那场面,别提多热闹了!
随后,他带着队伍,像两把锋利的剑,刺向了劳山和榆林桥,两场漂亮的战役,赢得那叫一个痛快。这一连串的胜利,就像是给正在北上的中央红军送去了及时雨。就连那位伟大的领袖后来都感慨地说,要是没了徐海东带着红25军先到陕北,站稳脚跟,把根据地搞得红红火火,那中央红军可就得发愁没地方落脚喽。
话说在1935年的那个动荡年代,徐海东将军带着他的队伍,在直罗镇那场硬仗里,犹如猛虎下山,突然发起了猛烈的攻击,一鼓作气赢得了辉煌的胜利。这一仗,就像是给党中央要在西北扎根的大计,稳稳地铺上了第一块基石。转眼间到了1936年,西安事变的风云突变,徐海东又接到了新的任务,他二话不说,带着队伍直奔咸阳。在那儿,他们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岳,用武力的威严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,硬是为这次事变的和平收尾,当上了最坚实的后盾。
在平型关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捷里,徐海东犹如猛虎下山,亲自带领战士们冲向日军,和敌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。在他的带领下,战士们士气高涨,最终成功歼灭了上千名日军,这一战让军心大振。之后的半年里,徐海东就像是个不知疲倦的战士,他奔波千里,日夜不停地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役。每一场战斗,他都身先士卒,打得敌人闻风丧胆,威名赫赫。但人的身体终究不是铁打的,长时间的高强度作战让他的身体渐渐承受不住了。终于,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,他口吐鲜血,倒在了战场上。
话说徐海东这人,性格倔强得很,就算受了伤也坚持“轻伤绝不离战场”。在延安匆匆包扎了下伤口,他就急着要回前线。回去后,他带着刚成立不久的新四军,打了一场又一场胜仗。记得那次在皖东的周家岗,他带着队伍跟日寇杠上了,整整拼了三天三夜,最后赢得了皖东反扫荡的一次大捷。
可是啊,那可恶的病魔又悄悄找上了他,缠得他脱不开身。到了1940年,他实在没法子了,只好无奈地躺上了床,开始了漫长的养病日子。
说起徐海东,毛主席可是心疼得紧。为了让这位大将安心养病,毛主席特地拍了封电报过去,上面就写着:“海东啊,你好好养病,天大的事儿也别管!”这份关怀,真是暖到了心窝子里。虽然徐海东没能赶上后期的那些大战役,但他在革命里的功劳,那可是谁也抹不去的。你瞧,他这一辈子革命,身上受了9回重伤,弹片留下的疤有17处,还有8回是被子弹直接打穿了身体。最险的一次,脸颊都让子弹给打穿了,生死就在一线间啊。
新中国诞生后,党中央心里惦记着一位沙场老将——徐海东。他啊,为革命那可是豁出了命,战功赫赫,谁人不晓。于是,中央打算给他个大奖,大将军衔,还让他在十大将里头,紧挨着粟裕大将站。徐海东一听,心里直犯嘀咕,觉得自己哪能承受得起这份厚爱。可周总理亲自出面了,一番掏心窝子的话,说得徐海东心服口服,最后,他还是高高兴兴地接下了这份荣誉。
说起来,那次关键时刻的帮助,党中央可是铭记于心,永远不会忘怀。就像是寒冬里的一把火,温暖了大家的心窝,那份雪中送炭的情谊,真的太珍贵了。
借给毛主席的5000大洋
那是一九三五年的严冬,中央红军这近八千人的队伍,刚刚历经千辛万苦,走完了那漫长又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,脚踏实地地站在了陕北的大地上。可刚喘了口气儿没多久,长征的胜利果实似乎并没让他们轻松太久。这支英勇的队伍,又迎头撞上了前所未有的大难关,中央红军,又一次被困境紧紧缠住了脚步。
在那支前行的队伍中,战士们紧裹着单薄的衣裳,寒风无情地穿透每一个缝隙,他们面临着严寒的严峻考验。物资像是被寒冬冻住了一般,稀缺得让人心焦。手里握着的武器,数量少得可怜,面对即将到来的战斗,心里难免犯怵。最让人揪心的是,战士们的肚子也在咕咕作响,温饱成了奢侈的梦想。后勤的同志眉头紧锁,一盘算,手头攥着的那点儿经费,加在一起,勉强才凑够一千多大洋。可要想让每一位红军兄弟都能填饱肚子,维持最基本的生存,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,至少还得再有两三千块钱的支援才行啊。
在那段风雨飘摇的日子里,中央红军仿佛走到了绝路,四处碰壁。就在这紧要关头,毛主席心里念起了一位铁骨铮铮的老战友——红二十五军的军长徐海东。他二话不说,拿起笔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样,给徐海东写了一封信,信里透着股子直率:“海东啊,老哥我这会儿遇到了点难处,想请你伸把手。能不能从你那儿暂借个2500大洋,帮兄弟们先过了这个坎儿?”毛主席心里盼着,徐海东能像往常一样,爽快地答应下来。
当徐海东收到毛主席的亲笔信时,心里咯噔一下,他仿佛能透过纸张,看到中央红军正身陷重重困难之中。没有多想,他立马迈开步子,直奔后勤部门而去。一进门,他就扯着嗓子喊:“查国桢,快过来!”查国桢一听是徐海东的声音,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,快步走来。徐海东眼神急切,开门见山地问:“咱们红二十五军现在手头还有多少银子?得赶紧摸清楚底细啊!”
查国桢讲道,红二十五军那会儿手头紧,拢共就攒了约七千大洋。虽说自个儿军队的腰包也快瘪了,但徐海东一想到中央红军正难着呢,心里头那叫一个急。他没多犹豫,一咬牙,硬是从那七千大洋里抠出了五千大洋,打算全给中央红军送去。
查国桢心里直犯嘀咕,本想开口说几句不同的意见。毕竟,红二十五军里伤员也不少,等着治疗呢,战士兄弟们还得张罗过冬的东西,这一下子拿出五千大洋,对他来说可不是小数目,心疼得紧。可他一瞅见徐海东那铁了心的表情,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,只好硬着头皮按命令行事。第二天一早,天刚蒙蒙亮,那沉甸甸的五千大洋就派专人送去了中央红军那儿。
在那个紧要关头,徐海东就像一场盼来的甘霖,给中央红军带来了转机。有了他的鼎力相助,红军战士们总算是挺过了那段最煎熬的日子。毛泽东提起徐海东,总是赞不绝口,直夸他是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的大英雄。
在革命的烽火岁月里,徐海东就像一位默默耕耘的园丁,用他的无私奉献,为红二十五军和中央红军之间播撒下友谊的种子。这颗种子,在风雨中茁壮成长,最终牢牢地将两支队伍的心紧紧相连。正是有了这份深厚的革命情谊,中央红军才能在陕北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,打下了坚实的政治根基。而徐海东的这段事迹,也如同春风中的一曲悠扬旋律,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一段传颂不衰的佳话。
光荣的最后出征:九大会议上的徐海东
一九六九年那会儿,党的九大要在北京热热闹闹地开场了。就在大会的大门快要敞开的时候,毛主席拿起那份沉甸甸的参会名单,一行行,一页页,仔仔细细地瞧了又瞧。可当他快把名单翻烂的时候,心里头却“咯噔”了一下——哎,怎么没找到老战友徐海东的名字呢?
那天,毛主席心里挂念着徐海东,立刻就让中央办公厅的同志,像是带着使命的信使一样,匆匆赶往徐海东的家。他们敲开门,关切地询问起徐海东的身体近况,还满怀期待地说,要是能行的话,真希望他能够出席即将召开的九大呢。
收到来自中央的诚挚邀约,已经70岁高龄的徐海东,心里头那个激动啊,就像孩子收到了最心爱的礼物。眼眶子不由自主地就湿润了,他紧紧握着信,跟身边的人说:“就是爬,我也得爬去见咱毛主席一面!”
大会那天,周总理特地张罗着,在徐海东大将的座位旁边放了一辆小推车,而且啊,他还细心地在那小推车上摆上了氧气瓶、痰盂这些必需品,想得可真周到。
会议的大幕一拉开,毛主席就迈着稳重的步伐,走上了主席台。他先是缓缓环顾了一圈四周,仿佛在人群中寻找着什么珍贵的宝藏。那双充满期盼的眼睛,似乎在努力捕捉着每一个熟悉的身影,可遗憾的是,他一时之间并没有找到徐海东。
他皱着眉头,一脸严肃地看着周总理,语气坚定地说:“我跟徐海东说好了他会来,他不来,这会咱就不开!”周总理见状,赶紧拍拍他的肩膀,安慰道:“主席,您别急,徐海东肯定会到的。”
就在那一刻,会场里突然响起了一个响亮的声音,是毛主席在呼唤:“咱们英勇的徐海东同志,到场了没?”这声音像是一股暖流,瞬间穿透了会场的每一个角落。坐在会场最后一排,几乎快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徐海东,他那病弱的身躯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唤醒。他猛地抬起头,用尽全身力气,站了起来,声音中带着坚定与激动:“主席,我在这里!我带着一颗红心,来了!”
看着多年老友那满脸激动的神情,毛主席的心里头暖洋洋的,嘴角终于绽开了一抹宽慰的笑。他赶忙抬起手,轻轻摆了摆,像是在说:“老朋友,快坐下歇会儿吧。”
在那场重要的会议上,徐海东成了众人瞩目的焦点,他不仅被荣幸地推选为大会主席团的委员,还一举当选为中央委员,风光无限。可谁曾想,会议一结束,徐海东的身体竟像秋天的树叶,迅速凋零。转眼到了第二年三月,这位一直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老战士,在郑州静静地闭上了眼,走完了他70年的传奇人生。
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他那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,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广大党员干部前行的道路,激励着他们勇往直前。徐海东,这位英勇的战士,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对党的无限忠诚。他的崇高品质和永恒精神,就像璀璨的星辰,必将闪耀在中华民族历史的长河中,代代相传,永不熄灭。
#百家说史迎新春#